创新经济 如何成为一个创新国家
来源:  2016-09-22
与制造经济不同,创新经济不再依赖比较优势,依赖的是先发优势,而先发优势则来源于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需要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

如何成为一个创新国家——基于以色列的实践经验

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创新创业会议(GEIC)”的开幕式上,播放现年93岁的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1]的视频致辞。他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两个关于以色列与中国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93年,他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发现台下有30至40位学生会说希伯莱语,这让他很吃惊。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57年,第一任总统本•古里安[2]给德国的阿登纳博士写了封信,明确指出40至5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可以说,本•古里安第一个提醒欧洲中国即将崛起的人。

在分享两个故事后,佩雷斯谈到以色列崛起的秘密。1948年建国之初,以色列人发现他们什么都没有,没有美元,国土面积的60%是沙漠,淡水资源极为短缺,只有两个湖和一条河,其中一个湖已经死去(Dead Sea),另一湖(Gary Lake)即将死去,而约旦河的水量远不如她的名气这么大。但是以色列人发现了他们最大的资源是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是以色列发展的唯一来源。经过近70年的努力,以色列已经从一个只拥有贫瘠土地的小国发展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科技大国。

目前,以色列以仅占全球0.2%的人口,却诞生了1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到诺奖总数的20%。科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90%,每万名雇员中有140名科技人员或工程师,每1600人中,就有一个创业者,只有800万人口的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却多达147家,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色列在包括军用设备、通讯和信息系统、生物科技和环境科学在内的诸多高科技领域,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先者。

与以色列相同,在建国之初,中国同样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尽管国土面积远远超过以色列,但是与巨大的人口数量相比,土地仍然是稀缺资源。同样经过近70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不仅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基地。

随着新发展阶段的到来,过度依赖包括廉价劳动力在的资源和外源技术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从经济大国之向经济强国,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制造经济不同,创新经济不再依赖比较优势,依赖的是先发优势,而先发优势则来源于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需要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

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强国梦想,以色列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和借鉴。在一个贫穷落后和资源稀缺的国家,以色列成功的秘密是把强国梦与民众的创业梦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佩雷斯所说的,不是国家成就了人民,而是人民成就了以色列。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以色列不断地激发整个社会的企业家精神,通过不断完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帮助创业者实现自己财富创造的梦想。尤其是让创业者认识到,创业失败既不是个人的耻辱,也不是家庭的耻辱,而是个重新再来的经历。同样道理,只有当每个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怀揣创业梦想,并努力实现梦想的时候,创新驱动的强国梦想才是真正可预期的。

从以色列的经验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国家不是短期的,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工程。正像改革开放30年我们走过的路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体制机制上都需要展开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转型发展的开始阶段,首先要解放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基于以色列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社会共识首先要在如下关键领域形成。

(1) 比较优势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构成经济增长新来源的竞争优势的创新,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痛点”和瓶颈地带的创业活动。在动力机制转换期,不要再奢望短期内依靠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就能实现经济触底反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的创业活动,需要一个孵化和加速的过程。新知识的创造和商业化不仅谁以弯道超车,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要关注通过创新创业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痛点”和瓶颈问题。

以色列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土地和水资源匮乏,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以色列独特的海水淡化和滴灌技术。尤其是在南部沙漠的开发过程中,滴灌技术不仅使沙漠变成了良田,而且使土地稀块的以色列成为农产品的出口国。再例如,依赖自主创新解决部队缺乏通信系统的过程中,以色列不仅有了自己的人通信装备技术,而且是世界一流的。

如果说依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比较优势和技术引进模仿,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为世界制造基地,那么在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诸多困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痛点”和瓶颈则成为创新创业的诱因。例如,环境污染、产业竞争力不强、食品安全、大城市病、医疗健康、教育公平、人口老龄化甚至南海问题,都是引发创新创业的重点领域。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通过诸多“痛点”和瓶颈问题的解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2) 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的微观基础是全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创新创业风险社会分担机制的形成。对于一个创新经济和创业社会而言,企业家精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指以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为导向的创业活动,而广义的企业家精神则泛指一切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活动,例如,政府的改革创新行为。

作为创新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指狭义的企业家精神,当然需要其他领域企业家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主体是多元的,表现为协同创新和万从创新大众创业。其中,拥有新知识和梦想的年轻人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是年轻人,是因为年轻人更有梦想,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佩雷斯说,在过去我们可以通过战争获得土地,但是今天要想获得科技创新能力,不可能再依赖战争,而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创新需要想象力和梦想,而年轻人是最富梦想的群体。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年龄是影响吸收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年轻人更容易学习和创造新知识。所谓的专家都是过去知识的积累者,对于涉及未来的新知识而言,没有专家,只有新知识的创造者和学习者。

编辑:于凯玥
金融
房产
企业家
汽车